爱因斯坦发表的《广义相对论基础》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科学期刊与机构变得更加专业化,留给个人风格的空间日益狭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15年的杰作《广义相对论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正如我跟学生们说的,作为相对论的问世之作,这篇论文仍然是对该理论最好的介绍。但如果放在今天,它可能无法在科学期刊上发表。
为什么会这样?毕竟,它毫无疑问是能通过所有关于正确性和重要性的检验的。虽然江湖传说这篇论文的首批读者们觉得它艰涩难懂,但事实是很多理论物理的文章都比它更加难读。正如物理学家理查德 · 费曼 (Richard Feynman) 所写 :“报纸说有段时间全世界只有12个人能够理解相对论。我不相信有过这样的事。或许确实有过只有一个人懂相对论的时候——因为在这篇论文之前,只有爱因斯坦理解这个问题。但当人们读了这篇论文,有很多人,绝对超过12个,或多或少都对相对论有了一定理解。”
不,问题在于这篇文章的风格。爱因斯坦的论文不符合现代的专业科学交流规范。它从一个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轻松的哲学讨论开始,然后是关于已有的数学理论(张量微积分)的阐述。这两章就占了文章一半的篇幅,放在今天,这些内容会被认为是与论文核心不相关的部分。更糟的是,文章没有对前人科学研究进行任何引用,也没有任何图。这些缺失对如今的科学论文来说是致命的。这样的文章甚至都不会被编辑送审。
类似的专业化过程也改变了科学领域的其他方面。经费申请,以及去大型天文台或国家实验室进行研究申请,变得更加的结构化,充满繁文缛节。又比如,在开展任何涉及人体实验的工作或者把仪器送上太空之前,都需要完成成堆的文书工作。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被誉为高中生诺贝尔奖的再生元科学天才奖( 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此前曾先后由西屋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赞助)中。在该奖78年的历史中,最初几十年的获奖项目通常都是那种灵气四溢却仍显天真稚嫩的工作,这也符合人们对那些极具天分的新人的预期。而如今的获奖项目则通常是在知名实验室的实习过程中经过精心打造完成的。
这些专业化趋势几乎是现代科学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准化和系统化让人们更加容易管理如井喷一般的论文、各类申请和人员。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即大量无用功都耗费在了突破官僚形式的层层桎梏上,也抬高了新人的准入门槛。
幸运的是,我们也有一些不太正式的、低门槛的机构,比如开放的在线论文库arXiv,在那里,科学论文可以在同行评议之前张贴出来。这使得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不用特别讲究形式,内容也可以更加广泛。
当然,如果在今天,爱因斯坦也一定会找到办法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他会删去论文中哲学讨论的部分,附上引文,把解释性的部分放进“补充材料”中,或者再加一些漂亮的图。精修过后的论文,科学核心当然不会变,但不再给人有同样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