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二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25-07-31

2025年7月25日,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二期学术沙龙在李政道研究所N40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三十余位实验室科研骨干、博士后及学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实验室副主任刘江来教授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本期沙龙的内容,他希望通过专业的学术报告与充分的交流讨论,促进暗物质领域理论研究与实验探索的深度融合,碰撞出更多创新思路与研究火花。

上午,瑞典隆德大学Roman Pasechnik教授首先带来题为《暗规范场的强耦合动力学:从理论到现象学》的专题报告。他系统阐释了禁闭规范理论在宇宙早期暗物质演化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复合暗物质候选体“暗胶球”的创新理论模型,并深入剖析可见物质与暗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层机制。在展望实验前景时,Pasechnik教授详细论述了通过多类门户过程直接探测复合态暗物质的可能性,为下一代暗物质探测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暗物质形成机制与探测技术瓶颈展开深入探讨,午餐时段的自由讨论持续了近两小时,现场思想交锋十分激烈。

下午的学术报告由美国加州大学的Kevin Zhou博士接续。他在《轴子暗物质的量子效应》报告中颠覆传统认知,首次提出轴子可能处于“无经典对应的高占据量子态”这一突破性观点。通过构建轴子-探测器的全量子模型,Kevin Zhou博士严谨论证:当轴子处于维里化状态时,其量子效应不可观测;而若凝聚于单一模式,则可通过测量统计修正捕捉量子特征。这一理论为暗物质探测开辟了全新视角,尽管实际观测仍面临挑战,但报告引发了现场青年学者的热烈讨论,量子测量方案的设计成为焦点话题。 

本期沙龙通过两大前沿学术报告,分别从宇宙大尺度演化与微观量子测量的维度,为暗物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跨维度的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还能为实验室凝聚更多前沿力量,推动暗物质物理研究向更深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