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我们的午餐”第七期活动在李政道研究所N400A顺利举行。李政道讲席教授、粒子与核物理研究部主任何小刚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与青年学子共话科研人生,畅谈学术理想。午餐会由李所研会学术部黄钟吕同学主持。
何小刚教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深情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作为CUSPEA学者赴美深造的岁月,讲述了科研路上的难忘故事。作为李政道先生支持的第二批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学生,何小刚曾过着这样艰苦而充实的生活:一边在夏威夷奋力求学,一边精打细算地将每月仅有的500美元补助“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甚至亲自购买食材、下厨做饭。访问位于法国的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时,他也曾为了交流和生活而偶然与法语结缘。何小刚的丰富经历让同学们听得兴致盎然。他最后总结道,如今国内的科研条件相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科研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保持对学术的执着和热爱。
对于目前粒子物理相关的科研方向前景,何小刚表示,虽然粒子物理的研究范式在21世纪至臻成熟,但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留待探索。他以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为例,从电磁、电弱统一谈到GUT(大一统理论)和超弦假说,说明了统一是推动物理学进展的重要想法。尽管实验手段的限制使得理论的发展充满未知,但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也是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之一。针对粒子物理与凝聚态领域交叉这一新型研究前沿,他首先肯定了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在量子精密测量等方向取得的显著进展。粒子物理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而凝聚态物理等丰富实验手段有望帮助粒子物理学家们探索一些高能物理中难以凭借目前的技术手段直接观测的现象。这种交叉研究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大家围绕博士生在读期间的科研规划以及心态调整等话题进行了热烈交流。何小刚认为,选择课题时应结合自身兴趣与科研条件,但也不需要过度纠结,他分享了自己在博士期间研究CP破坏相角的研究经历,以及当时研究者们对于顶夸克质量的曲折探索过程,指出科研既要勇于尝试新方向,也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面对科研中的困难,何老师宽慰同学们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遇到瓶颈可以暂时放下,等待灵感在不经意时涌现。
本次午餐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参与同学纷纷表示,何小刚教授的分享既“接学术地气”又“启人生智慧”,活动中既表达了自己在科研学习中的困惑,也得到了关于科研规划的建议。“我们的午餐”系列活动将持续聚焦师生深度对话,通过搭建导学交流平台,助力青年科研人才在思想碰撞中成长,在学术传承中创新。
文稿:王耀铎
摄像:黄钟吕